操控性应计盈余(Modified Jones Model)
factor.formula
首先,进行分行业、分年度的截面回归,估计非操控性应计盈余模型:
然后,将上述回归得到的系数代入以下公式,计算非操控性应计盈余:
最后,用总应计盈余减去非操控性应计盈余,得到操控性应计盈余:
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如下:
- :
股票i在t期的总应计盈余(Total Accruals)。通常通过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差额计算得出,具体计算方法需要结合实际的财务报表数据,常见方法是将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
股票i在t-1期末的总资产(Total Assets)。使用滞后一期的总资产进行标准化处理,旨在消除公司规模差异带来的影响,提高横向可比性。
- :
股票i在t期相对于t-1期的营业收入变动额(Change in Revenue)。该变量用于衡量公司当期收入的增长情况,是影响应计盈余的一个关键因素。
- :
股票i在t期相对于t-1期的应收账款变动额(Change in Receivable)。该变量用于衡量公司当期应收账款的变动情况,是区分操控性应计盈余和非操控性应计盈余的关键。
- :
股票i在t期末的固定资产总额(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该变量反映了公司固定资产的规模,也是影响应计盈余的因素之一。
- :
截面回归中的常数项系数,表示与公司规模相关的应计盈余部分。
- :
截面回归中的收入变动系数,表示与收入变动相关的应计盈余部分。
- :
截面回归中的固定资产系数,表示与固定资产规模相关的应计盈余部分。
- :
回归的残差项,表示回归模型未能解释的应计盈余部分。
factor.explanation
该因子基于修正后的琼斯模型。该模型认为,总应计盈余可以分解为由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非操控性应计盈余和由管理层主动操控的操控性应计盈余。其中,非操控性应计盈余部分由企业规模、收入变动和固定资产等因素解释,而剩余的操控性应计盈余则被认为是管理层出于特定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该因子与股票未来收益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具有较高操控性应计盈余的公司,其未来收益可能较低。原始的琼斯模型与修正后的琼斯模型的区别在于,原始的琼斯模型中非操控性应计盈余不考虑应收账款变动的影响。